日本兵的日记:日军一个联队简直被全歼我国军队的战术令人胆寒
1937年10月9日,清晨五时,大雨倾盆而下,淞沪战场泥泞不堪。天空黑得像夜,河面涨潮。吴淞江两岸,日军第101联队进入阵位,雨水从钢盔上流到衣领里,
这个联队从属第101师团,是日军为淞沪增兵紧迫从广岛调来的作战单位。使命明晰:打破吴淞江北岸,树立渡江通道,撕裂我国守军防地。军令火急,战场时刻紧逼。“必须在48小时内完结渡河。”指令贴在作战图上,没有撤离选项。
吴淞江彼岸,我国守军现已安置火网超越两周。轻重机枪、捷克造轻武、掷弹筒、迫击炮混编在矮小堤岸与村庄断垣之中。雨夜中看不清概括,只看见火点闪灭。
第101联队分红两梯次推动。榜首梯次为步卒第二大队,第二梯次由榜首大队和工兵中队跟进。工兵担任架桥、整理妨碍。浮桥分段拼接,每段十二米长,由木制浮架撑起。雨中施工难度加倍,水流猛于素日,桥刚拼起一半,敌方火力就已掩盖。
榜首梯次前出三百米,前锋三排刚踏上浮桥即遭到布满射击。左翼一名中队长被捷克轻机枪击中颈部,当场毙命。右翼连队长企图安排队形,却在指挥手势刚举起时,被一发子弹击穿右臂,随后倒地再未动身。
浮桥上开端拥堵,战士为逃避子弹纷繁爬行,桥面湿滑,数人滚落水中,挣扎未果,沉入江底。
后方第二梯次没有抵达,浮桥中段即遭炮火射中。三发迫击炮弹顺次落入桥段与水面接壤点,爆炸将桥身震裂,浮桥断开,三十余名战士随桥坠水,桥段下陷再也无法打捞。
狙击火力紧跟约束。每一名企图爬回浮桥的战士简直都在两秒内中弹。日军以为是机枪阵地,重复查找敌方前方源头,但彼岸火力点轮换频频,一点开战不超越三十秒即沉寂,诱敌反击无效。
暴雨压低视野。彼岸火点忽明忽暗,照明弹升空后也被雨势削弱光度。阵线短暂而剧烈,阵亡者集中于浮桥东段,尸身堵住通道,活人被逼从尸堆上踏曩昔。
到上午八时,榜首梯次丢失近半。剩余军力被逼后撤。雨势稍弱,第二梯次进入战场。工兵开端重建浮桥。东西包湿透,爆炸药未干,施工进展再三间断。
工兵榜首组挨近桥段未满十分钟,左胸齐齐中弹三人。狙击点精准。弹孔多为心脏、嗓子、颅骨正中。
余下工兵换位继续施工。刚起立,三发迫击炮弹瞬间落下,精准击中三角支撑点,桥架陷落,死者被卷进浮桥下水,血迹混在江水中向东漂去。
无人再敢站起,工程暂停。正午,整个浮桥架起进展只完结了三分之一,一切工兵皆挂彩或失踪。
正午十二点,雨势未止,风速加强,吴淞江面浪高三尺。日军榜首大队接令:不得间断举动,必须完结强渡。
榜首大队编制完好,准备为正面突击主力。一切人换装雨披,枪械用油布包裹。但步枪、掷弹筒仍因湿气卡壳。
部队挑选左翼小段泥滩为新渡河口。雨中强行推动。半小时后,前锋排进入敌火冲击区。榜首声枪响未至,四名战士已倒地。
狙击手不打排尾,也不打装具兵,只打带有望远镜、望远镜袋者。中队指挥官被狙中脑门,头盔被击飞五米,血迹溅满周围战士的脸。
前方一乱,整排散形推动。第二排随即堕入火力掩盖区。两枚迫击炮弹先后击中左右侧壕沟,排长大腿中弹,翻滚中头部碰击岩石身亡。
步卒被逼趴伏。泥水进入军服,整个排在水中爬行行进。推动速度每分钟缺乏十米。
指挥中枢失控。电话线因积水毛病,联络兵被击中腹部,翻滚三次后中止呼吸。中队连络完全间断,火力组无法援助,战士只能依托短暂口令作战。
浮桥残段上堆满尸身,补给无法运送。弹药逐步告罄。战士换子弹的动作越来越慢,双手湿冷。迫击炮弹来时,简直无人能及时搬运。部分炮弹落于壕沟进口,炸起的泥浆将掩体直接填平。
10月10日晚,天未全黑,日军企图安排最终一次推动。前哨战士刚动身两步,火力即至,五人齐倒。其他不敢再动,整队僵在原地。
次日清晨,101联队联队长率小队亲身前出指挥。企图重整阵线,登上指挥高地。登顶缺乏两分钟,一发狙击弹打穿其右肩,倒地后仍在挣扎。
亲兵上前四人,刚抬起其上身,三枚迫击炮弹先后落地。爆炸声中无人生还。联队长、亲兵悉数当场身亡。
此刻,101联队阵地上,前哨人员所剩无几。原编制中每中队应有160人,现仅剩五至七人,大都中弹未死,躺在泥水中,等候救援。
正午前,敌火继续约束浮桥。浮桥批改间断。第二大队军力几近耗尽。后援部队停留数十公里外,未能赶至。
从10月9日至11日,吴淞江两岸雨水未断,火力未停。日军101联队在河畔泥泞中溃散。
吴淞江沿岸的我国守军,早已不再是松懈民兵,而是中心军中数支主力师团的主干部队。依据《抗战正面战场材料汇编》,该区域主要由88师、36师、87师等部联合设防。阵地紧密、工事厚实、火力协同清晰,远非日军事前幻想的“轻松打破”。
日军在初期遭受反抗后,测验批改战术、调整进攻方向。但一直没有打破的是我国军队火力分层掩盖的布满网。吴淞江南岸不过两三公里的战争区域内,实践布满了十几种不同火力装备。
榜首层,是长途狙击火力。狙击手被涣散装备于堤堰、废屋、河堤、土坡之上,专门冲击目标人员——军官、观测员、联络兵、工兵。只打“动脑子”和“动东西”的人。
第二层,是步卒火力点穿插网。每一组轻机枪阵地周边装备2到3组单兵掩体,施行轮换射击,打完就换位,不打第2次。
第三层,是迫击炮阵地。距前哨缺乏千米,专打彼岸浮桥与集群推动区域。弹药不多,但运用频率高。火力一响即移,掷弹手往往匿伏于树林、稻田、河堤死角,打完即散。
三层火力联动,密度之高,令日军陈述中称其为“活动杀伤圈”。任何打破只需超越两分钟未铲除侧翼,立刻遭三面反压。
第101联队遭受最丧命冲击的,并不是正面机枪,而是狙击+迫击炮的组合约束。狙击手先开枪,打倒行进部队中的“榜首个动的头”。往往一枪射中,三五人中止、四散、紊乱。此刻迫击炮推迟约5秒落点射中,落弹点精准环绕尸身或趴伏集群区。
工兵尤为惨烈。浮桥架起时,每一个桥段刚抬起便被冲击。一次使射中,全班七人推动,前四步即中弹两人,第五人刚俯身布设木板,胸前爆出血雾,狙击手将子弹精确送入肺叶。
桥刚搭好一半,工兵就剩余两人。补兵未到,桥段开端下沉,战士退也不是、进也不是。就在桥上原地等候时,炮弹践约而至,水花和木屑四散,桥面再次崩裂。
机枪阵地无法耐久。泥泞约束了回旋视点,轻机枪手极易露出。每开三发,狙击手便以一枪回击。战争演变为“打得准就活、踌躇就死”。
步卒第二大队在两天内,军力从满编锐减为不到百人。全中队简直没办法整建制行进,连排之间失掉联络,补给线间断。战士用刺刀铲泥筑路,刚刨出浅沟,枪声即至。
没有退路,没有重组,也没有等候声援的或许。101联队火力系统被完全打碎,补给、保护、步炮协同悉数失效。
依据《淞沪会战伤亡计算》发布材料,日军101师团在战争中逝世1380人,挂彩5432人,占全师军力三成以上。尽管未清晰标示联队详细状况,但101联队作为主攻单位,战损状况最为严峻。
日本方面陈述称,“101联队残兵缩短至后线,每中队仅剩五至七人。”师团后勤调令中要求:“对101联队暂缓补兵,待后续清查陈述再行整编。” 战后未再见该联队整建制出现在南京会战序列中。
日方联队级战报缺失于11月前后。战后查询指出,第101联队档案“在战争中严峻毁损,仅留人员残存名录”。
日军《陆战记要》中记载:“吴淞江北岸激战数日,损兵甚巨,战术不敌守军。”
荻岛静夫的个人日记残页于战后在上海姑苏河南岸一间被毁民宅中发现,仅存几页,内容多为日期、气候、战争序号。页边写有一句:
